1)第二十三章 严酷的筛选4_浴血荣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41.毛泽东作好了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的准备

  1935年6月是张国焘人生的顶峰,张国焘在香港写回忆录,把一、四方面军会合的场面记得非常清楚。

  当年,张国焘骑一匹白色骏马,在10余位警卫的簇拥之下,飞驰两河口。

  当年,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走出三里路,立于蒙蒙细雨中恭候他。

  毛泽东同志什么时候出门欢迎过党内同志?为数甚少。毛泽东这一次之所以这么做,充分考虑到了张主席的地位。张主席在中共中央高层长期任职,能力、威望和实力都非常强。

  会师的场面对张国焘没有震动吗?张国焘震动很大,当时很感动。

  张国焘在回忆录里写道,他骑马过来,看见政治局诸位委员站在雨中恭候他。张国焘翻身下马,冲上前去和众位委员一一紧紧拥抱。当然,激动之余就发现问题了,一方面军怎么搞成了这样,人数怎么这么少?

  1935年10月5日,张国焘在四川松岗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,宣布另立“临时中央”、“中央委员会”、“中央政治局”、“中央书记处”、“中央军事委员会”和“常务委员会”,自封为“主席”,并通过了“组织决议”,决定“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博古、洛甫应撤销工作,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,并下令通缉。杨尚昆、叶剑英应免职查办”。“撤销”、“开除”、“通缉”、“查办”,张国焘的自信和气焰由此可见一斑了。

  毛泽东讲张国焘是实力派。一、四方面军的分裂,表面看是因为战略方针的问题,到底是北上,还是南下,实际则是张国焘的作用。张国焘要求在中央委员会、中央政治局、中革军委都体现实力,中央红军指挥也应该体现实力。张国焘最终被他手中所掌握的实力害了。

  一、四方面军分裂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严重的事件。

  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,走向失败,走向黑暗。

  毛泽东率领一方面军一路北上,走向胜利,走向光明。

  现在看是这样,可在当时历史场景中,这是何其艰难的一步。

  张国焘率领83000余红军南下。

  毛泽东仅率领7000红军北上,这是中央红军当时最为严重的局面。

  毛泽东率领7000红军北上,在北上途中,1935年9月,召开俄界会议,会议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最严重的估计,7000人能搞多大的局面呢?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作出了被敌人打散的最坏设想,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。毛泽东当时甚至作了队伍一旦被打散就去做白区地下工作的准备。

  那是中国革命最严重的危急时刻。

  9月27日,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,决定改变俄界会议确定的“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uhui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