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七章 新生1_浴血荣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毛泽东同志就力主红军主力要歼灭国民党的追击军周浑元纵队,要与周浑元纵队进行决战,全歼周浑元纵队,进而赤化全贵州,通过赤化全贵州,进而赤化整个云贵川三省,然后扩大到湖南及广大地区,当时这个设想实际上也是达不到的。

  但二渡赤水和遵义大捷的空前胜利,使中共中央领导人再一次急于求成。

  后来因为鲁班场战斗的失利,赤化贵州的方案被迫放弃。

 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“八大”二次会议,他所承认的,一生中打过四次败仗,两次发生在一渡赤水,鲁班场战斗的失利,被迫放弃赤化贵州――就是毛泽东在“八大”二次会议上讲的,“茅台那次打仗,也是我指挥的”。

 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,长征走到遵义会议开过,走到三渡赤水之前,目标已经作了多次修正了。这个目标的修正,已经由湘西修正为川黔边区,又修正为川西北,紧接着又修正为赤化贵州,赤化贵州也不成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完成这个过程中进行的艰辛探索,不断地撞南墙,但最珍贵的是什么?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,还在反复地寻找。所以中国革命的成功,不是神机妙算的结果,而是艰苦卓绝的实践。

  92.国民党无疑有好故事,但共产党的故事肯定更好

  在长征过程中,红军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,一个一个的目标在发生改变。

  在四渡赤水之后,红军把目光放在了黔西南地区,就是贵州的西南部,但是红军还没有到,滇军就先到了。

  后人现在看四渡赤水,感觉那是非常伟大的,但是伟大从来是以苦难为代价的。中央红军在这几个月里,时而东,时而西,忽而北,忽而南,无定向转移,从建立黔北根据地开始,到川西北,几次预言的根据地都没有建成,赤化四川、赤化贵州的设想,也都没有实现。四渡赤水之前,原来曾在扎西、遵义招募过几千个新兵,使湘江之战的损失得到一些弥补,红军得以喘息。但是过金沙江之前,红军的人数已减到2万余人。

  86000红军开始长征,湘江之战后,红军减到3万余人,减了大半;四渡赤水之后,到过金沙江之前,红军人数又减一半,减到了两万人。这是个非常困难的时期。

  一直到了1935年4月,中央军委决定,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,占领川西,消灭敌人,建立川西根据地。这时候红军的战略方针再次出现重大的转变。从江西出发就不断寻找北上的途径,一直走到了西南边陲,终于找到了北上的途径,就是突破金沙江,北渡大渡河。这是红军历尽了艰难困苦后的选择。

  而1935年6月,一、四方面军会合,召开两河口会议。一、四方面军讨论会合之后的战略方针。两河口会议,采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uhui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